林林总总巴黎桥

Ponts de Paris

Les Ponts de Paris
塞纳河由东向西穿过巴黎,全场13公里,上面横跨着37座桥。这些风格迥异的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是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记载并讲述着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厚重历史,沉淀着巴黎特有的人文精神。
在巴黎还被叫做"吕岱斯"(Lutèce)的高卢-罗马时期,塞纳河上就有桥出现了。那时候,两座桥将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连接起来:小桥(Petit Pont)和大桥(Grand Pont)——后者今天变成了圣母院桥(pont Notre-Dame)。在塞纳河形成的东-西轴线上,这两座桥确保了南-北的联系,分别通向北部的索松和南部的奥尔良。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桥梁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于是,在两座老桥的东边和西边,又陆续建起了新的桥梁,一直建到"小巴黎"的边界上。从最初受火灾威胁的木质结构,逐渐过渡到石头、铸铁、钢材和混凝土建筑。

可以说,巴黎的桥反映了技术的演进、艺术的变迁,以及贸易和工艺的发展。它们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同时丝毫不妨碍在河流上的航行。因为,水运在很长时间内对首都的原料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为通道的桥同时也成为光之城巴黎的"阳台",是放松小憩和沉思冥想的佳处。寒来暑往,日出日落,这些桥梁见证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一座城市的起落浮沉,在几个世纪以来启发着无以计数的诗人、作家、导演和画家......
从河的右岸走到左岸,或者反过来走,这从来就不是枯燥无味的。这也就是我们邀请您踏上这条"访桥"旅程的原因,希望这些桥梁也能给您带来愉快的体验和丰富的发现。

上游桥(Pont Amont)
我们漫步巴黎桥梁的第一站,是巴黎最东边的上游桥(Pont Amont),它全场270米,宽42米(是全巴黎第二长的桥,仅次于位于塞纳河下游的下游桥)。上游桥的建设在1937到1969年间完成,设计者是Depaquit, Rousselin, Dambre 和 Herzog。上游桥连接着12区和被称为中国城的13区,再往东就是94省了。法国本土被划分为95个省,其中围绕在巴黎周围的92、93、94省和巴黎市区(75)一起被称为大巴黎,而我们所说的37座桥只限于巴黎市区,不包括郊区省。

国家桥(Pont National)
紧挨着上游桥之下的就是国家桥。兴建于1852-1853年的国家桥长39米,五个跨度为34米的桥拱完全是砖石砌成。由于是为配合拿破仑的窄轨铁路而设计制造的,所以它曾被奥斯曼男爵命名为"拿破仑三世桥"。可是随着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和帝国的灭亡,桥也被另易其名,成为"国家桥"。1936年起,国家桥被扩建,但由于战争的原因 ,直到1953年才真正完工。2010-2011年,这座桥又被拓宽,以方便巴黎路面电车的通行。

托勒别克桥(Pont Tolbiac)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托勒别克桥。它全长168米,宽20米,在1879到1882年之间完成。这是巴黎最后一架石头砌筑的桥梁,在它之后便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的技术。
这座桥本身并无多大特色,但是却有一些典故与它相连。桥上的两块标牌纪念的正是1943年十月3日的悲剧事件:在解放巴黎的战斗中,一架英国飞机被德军袭击,在桥上爆炸,上面的四个法国飞行员遇难身亡。

西蒙娜·德·波伏娃桥(passerelle Simone de Beauvoir)
作为巴黎最年轻的一座桥,步行桥西蒙娜•德•波伏娃桥于2006年建成,连接右岸的贝西新区和左岸的托勒别克桥地区,是贝西公园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广场之间的通道。它的造型新颖别致,由两个层叠交错的桥面组成。由于完全没有接触到塞纳河河面,它完全不妨碍水上的航行,跨度达到200米。此前,巴黎跨度最大的桥就是亚历山大三世大桥(109米)了。
这座首次以女性主义先驱者为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桥得益于巴黎现任市长德拉诺的提议,他称,越来越多女性对社会的贡献不容抹灭,新桥的名字旨在纪念女性对这个世界的卓越成就,并希望能更彰显女性的荣耀。

夏尔·戴高乐桥(Le Pont Charles de Gaulle)
207米长、35米宽的戴高乐桥于1993到1996年之间修建,连接着左岸的里昂车站和右岸的奥斯德利兹车站,这座钢制桥总共只用了2个桥墩,轻巧得像飞机的机翼,18米宽的车行道畅通无阻,稍稍抬高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又确保了行人的安全。没有水泥土的沉重,没有惯常曲线的平庸,全金属的构架再加上身轻如燕的造型,使戴高乐桥在1998年赢得了 "最美金属桥"奖章。相信当您看到这座桥的时候,也会觉得它受之无愧。

奥斯德利兹桥(Le pont d'Austerlitz)
取名奥斯德利兹的桥有两座,一座是金属高架桥(无桥墩),一座是普通的钢筋水泥桥(有桥墩)。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的奥斯德利兹桥就在高架桥的下游不远,举目能望。到那里之前,我们要经过一座建筑,这座建筑曾经是监狱(prison)、太平间(morgue)、溺水者大院(villa des noyés),而现在是法医学院(Institut Médico-Légal),说起来可真有一段历史。说话间就走到了奥斯德利兹桥。这座桥是最早的一座铸铁拱桥,建成于1807年,后来由于里昂车站和奥斯德利兹车站的建立,以及地方的迅速发展,又于1854年重建,同时保存了原先的桥墩。1855年,五个拱门又被扩大到30米。1944年二战时期,法国的勒克来师(La Division Leclerc)从此桥通过。今天的它连接着右岸的圣安托万近郊地区和左岸的植物园。

叙利桥(Pont Sully)
叙利桥是由奥斯曼男爵主持兴建,由工程师Vaudrey和 Brosselin指导,于1873到1877年建成的。它以圣-路易岛(île Saint-Louis)的一个岬角为中心,往北、南分别跨越塞纳河。这也是巴黎现存的为数不多的铸铁结构桥之一。
叙利桥由两个分支组成,北边的分支较短(93米),南边的分支较长(163米),它们将亨利四世大街(Boulevard Henri IV)和圣-日尔曼大街(Boulevard Saint-Germain)连接起来。两段桥的会合处,即位于岛的岬角处的小广场,紧邻毁于1840年的布勒托维利耶公馆(Hôtel de Bretonvilliers)。

图尔奈勒桥(Pont de la Tournelle)
长120米,宽23米的图尔奈勒桥是连接圣-路易岛(Ile Saint-Louis)与塞纳河左岸交通的主干道,建造于1924到1928年之间。设计者用三个不对称的钢筋混凝土桥拱表现了河水的不对称,两个小桥拱的中间夹着一个长74米的大桥拱。左岸的桥头是巴黎的女保护神——圣-热那维埃夫(Sainte-Genevière)的雕像。这座15米高的雕塑作品是兰登斯基(Landowski)1928年设计。
图尔奈勒(la Tournelle)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建造的一座军事要塞的方形砖塔,镇守在巴黎塞纳河旁(似乎就是今天图尔奈勒码头的所在地)。圣-热那维埃夫的圣龛就曾存放在这个砖塔里。16世纪图尔奈勒要塞改做关押去做苦役的男囚犯的城堡,1790年这座城堡被拆。

玛利桥(Pont Marie)
玛利桥是巴黎塞纳河面上历史最悠久的桥之一,修建于1614到1635年,国王路易十三曾为其奠基。它长92米,宽22.6米,有五个半圆拱腹的桥拱。
桥上起初有50多个民房,木质的桥体由于塞纳河的一次涨水被冲走。1677年,开始运用石材对这座桥的进行重建,到了1786年,巴黎桥上的房子也被拆除了。
巴黎市中心的圣-路易岛(Ile Saint-Louis)的开发始于17世纪,该开发项目是由大开发商克里斯多夫·玛利发起。也许是为了感谢这个懂得保护文化和历史原貌的开发商,玛利桥就以克里斯多夫·玛利(Christophe Marie)的名字而命名了。

路易•菲利浦桥(Pont Louis Philippe)
路易·菲利浦桥垂直跨过塞纳河连接圣-路易岛(Ile Saint-Louis)与塞纳河右岸上的市政厅。它长100米,宽16米,于1862年竣工。
该桥于1833年由法兰西国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提出建造。最初的版本是一座吊桥。1848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受大火的洗礼,重修后应景地被命名为"革命桥(Pont de la Réforme)"。1862年,巴黎人以原貌重新修建了这座桥,并将名字又恢复为路易·菲利浦桥。
这座桥共有三个桥拱,由混凝土桥墩支撑。每个桥墩上都有一个石头花环装点,花环中围绕着金属蔷薇花饰。路易·菲利浦桥与其同时代的贝西桥(Pont de Bercy)是孪生兄弟,外观上仅仅是栏杆不同,而拱、石头和标志装饰都是一样的。

圣-路易桥(Pont Saint-Louis)
圣-路易桥连接西岱岛(Ile de la Cité)与圣-路易岛(Ile Saint-Louis),全长67米,宽16米,修建于1970年,今天是一座只能供行人通过的桥。
它的最初版本建于1627年左右,当时是一座木质的行人桥,因塞纳河的涨水而毁坏了。1709年,它被一座七拱木桥所取代,外观被刷成红色,因此命名为红桥(Pont Rouge),1795年又毁于洪水。1861年,一座单拱金属桥连接两个小岛在此处修建。而这一次不是洪水,而是撞船事故让其毁于一旦。1941年,在这里架起一座临时的人行桥,直到1970年才建成目前的最终的版本。
多灾多难的的圣-路易桥今天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静美安宁的它无疑是散步、出游和发现塞纳河边动人景致的好去处。

双桥(Le pont au Double)
长38米的双桥修建于1883年,只有一个金属桥拱。铁铸造的护栏都包着铜。"双桥"的名字来自于"双旦尼尔"(double denier)——旦尼尔是法国旧时的一种货币。"双旦尼尔"即过桥需要支付的费用。今天,此桥只供行人通行,在巴黎圣母院和左岸之间形成了一个休闲空间,将让保罗二世广场(place Jean Paul II)和巴黎圣母院与左岸的维安尼广场(square Viviani)连接起来。

小桥(Petit Pont)
沿着下游再走一些,便到了"小桥"。它连接第四区以及第五区的西岱岛,全长31米,宽20米,于1853年落成。这是一座单拱石桥,桥墩和三角楣采用的均为磨石粗砂岩。中世纪时就已经初现雏形的它曾因塞纳河涨水和火灾等原因而被数次重修,上面也曾经有民房坐落。
河岸两旁分别为西岱路和小桥广场、小桥路以及尾段的圣雅克路。圣雅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高卢-罗马时期。

圣母桥(Pont Notre-Dame)
圣母桥长106米,位于小桥(Petit Pont)向北的延长线上,连接西岱岛(Ile de la Cité)和塞纳河右岸。圣母桥历经多次重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桥主体上是1914年的作品,曾经的五个桥拱被缩减到三个,中间最大的金属桥拱长60米。
圣母院桥的原址上曾经是一座古老的石桥,修建于1500到1511年,上面承受着68座完全一样的砖石房屋。1765年,这些房屋被拆毁,整座桥重建于1853年,位于德阿荷高勒桥(Pont d'Arcole)和兑换桥(Pont au Change)之间。它的附近有巴黎的花鸟市场和右岸河堤的旧书摊。

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
圣米歇尔桥是拉丁区面向西岱岛(Ile de la Cité)的重要门户,也算是巴黎桥中的元老之一,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造和重建。今天的它长600米,宽30米,是在拿破仑三世的旨意下于1857年建造的,因为挨着圣米歇尔礼拜堂(Chapelle Saint-Michel)而被正式命名为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桥上清晰可见的字母"N"代表着拿破仑三世。

新桥(Pont-Neuf)
您也许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叫做《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这里面的新桥说的就是它了。它长140米,宽20.5米,位于西岱岛西端的尖角处,经它至塞纳河右岸,向左走,不远便是卢浮宫。
Pont neuf 新桥
新桥(Pont-Neuf)的名字有些矛盾,因为它其实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桥(巴黎三座历史最悠久的桥:新桥 Pont Neuf;玛利桥Pont Marie;皇家桥Pont Royal)。当然,在他建造的年代他是"最新"的,应该说新桥是巴黎使用时间最长久的桥。
新桥奠基于十六世纪末亨利三世在位期间,此后造造停停,进展缓慢,后因为财政问题,宗教战争(1588-1599)和其他政治动乱造成的困难,建造工程终止了十年之久。直到迎来了新世纪、新的国王亨利四世,大桥的修建才重新开始,最后总算于1604年完工。此外,根据亨利四世的规划意识,他的大桥应通往某一个地方,由此于是又建成了多菲娜大街(Rue Dauphine)及其尽头的广场(place Dauphine)。新桥的建造大大方便了卢浮宫与圣-日尔曼·德·普雷修道院(Saint-Germain-des-Prés)及塞纳河左岸之间的联系。
新桥上的怪面饰是法国雕塑家日耳曼·皮隆(约1537—1590)的作品。这些表情不一的头部浮雕栩栩如生,描绘的据说是亨利四世的朋友和大臣。1991年,新桥连同整个巴黎塞纳河岸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桥(Pont des Arts)
艺术桥是巴黎塞纳河上最惬意的一座桥,同时也充满诗情画意,上面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们挂满了"情人锁"。
Pont des arts 艺术桥上的游人和情人锁
拿破仑1804年下令兴建此桥,并将其命名为"艺术桥",一是因为邻近法兰西公学院(Institut de France),和当时被改为"中央艺术博物馆(Palais des Arts)"的旧皇宫,现在的卢浮宫;二是因为桥上种植了小灌木和绿色植物,建有供游人休憩的小石凳,堪称塞纳河上的"空中艺术花园"。
艺术桥是巴黎第一座铁桥,长155米,建造之初包括9个桥拱,拥有着木质桥面和铸铁结构。1918年、1944年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和多次撞船事故使该桥岌岌可危。其中60米长的桥体坍塌后,是在原址重建还是就此取消这座艺术桥曾引发过不少争论。最后人们决定重修(1982-1984年),艺术桥重现当年景象,保持仅仅供行人使用的传统,但是由原来的9拱桥变为现在的7拱桥(与新桥Pont-Neuf的7个拱相呼应)。

皇家桥(Pont Royal)
如今的5拱石桥皇家桥长130米,建于1685-1689年,由路易十四出资建造,法国宫廷建筑师曼沙特(Jules Hardouin-Mansart,凡尔赛宫的设计者)设计。在之后的一百年内(直到1791年下游的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建好),皇家桥是从新桥开始巴黎塞纳河下游一段的唯一桥梁。因此,连接起巴黎第七区和塞纳河右岸,直通向卢浮宫和杜伊勒丽花园的它也是巴黎塞纳河面上三座历史最悠久的桥之一。
皇家桥曾经被命名为国家桥(Pont National)和杜伊勒丽桥(Pont des Tuileries)。

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
协和桥建成于1791年,由巴黎路桥学校(Eco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的奠基人贝豪奈(Jean-Rodolphe Perronet)设计。它长153米,宽34米,筑桥的一部分石料来自于拆毁的巴士底狱,使得"人民可以每日践踏旧日城堡"。它曾被称作路易十六桥(pont Louis XVI),在1792到1795年间由被称为革命桥(Pont de la Révolution)。直到1830年才获得现在的名字:协和桥。
1930年,协和桥被扩建,宽度达到原来的两倍。如今的它担负着巴黎最繁忙的交通重任,连接着左岸的国民议会(Chambre des Députés)和右岸的协和广场。
协和桥附近重要地点还包括波旁宫(Palais Bourbon)、香榭丽舍大街、马德莲娜教堂、杜伊勒丽公园。

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
它是塞纳河上当之无愧的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桥。大桥于1896年10月7日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奠基,将它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而捐赠给法国的,这座桥的名称来自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
大桥为全金属结构,全长107.5米,宽40米,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时落成。它将两岸的香榭丽舍与巴黎荣军院广场连结起来,为了不影响两岸的景观,桥身建造得特别低矮。
从美学角度来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大桥两端的入口处有4座高达17米的桥塔,每座桥塔顶端都塑有分别象征科学、艺术、战斗与战争的金色骏马雕像。桥塔的下方安置了代表法国不同时期的雕像,右岸雕像分别表现中世纪法国和近代法国,左岸雕像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桥面上有32座四周环绕着神态各异的小天使的雕塑灯架。在整座桥的关键部位上还装饰着锻造的铜制雕塑,不仅用来象征俄法联盟,而且还起到了平衡大桥的作用,达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从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左岸一直往前,行不多远便可到荣军院(Invalides);桥的右岸,乃是隔街相望的大、小皇宫( Grand Palais, Petit Palais ),再继续往前,就是香榭丽舍大街了。

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
经过亚历山大三世桥后,再向着下游经过荣军院桥,就走到了阿尔玛桥。它长142米,宽42米,在1969到1973年间落成。桥墩上竖立着一个法国轻步兵的雕像,它的作用其实是测量塞纳河的水位。
在上个世纪末阿尔玛桥曾一度倍受关注,因为戴安娜王妃就是在这里因车祸而与世长辞。桥上有一尊火炬状的纪念雕像,原本是1987年时由法美友谊协会捐赠给巴黎的自由之火雕塑,据说是美国自由女神像火炬的原尺寸复制品。当1997年戴安娜在此桥北端的隧道内车祸辞世后,这座雕像的基座上曾堆满鲜花和文字留言,成为祭奠戴妃的圣地。

伊耶纳桥(Pont d'Iéna)
伊耶纳桥长140米,宽35米,连接着左岸的埃菲尔铁塔和右岸的特罗卡蒂罗区。1807年,拿破仑一世颁布皇帝法令,为纪念他在1806年的伊耶纳战役中的胜利,将这座可远眺军事学院的大桥以此命名。最后,在1808到1814年间完成了建设。

比尔哈克姆桥(pont de Bir-Hakeim)
乘地铁6号线到比尔哈克姆桥下,一下子就会被这座钢铁结构大桥的无限风情吸引。这种上层是地铁的轨道,下层是行人道和车道的桥本就不多,更何况这一座竟如此优美怡人。它长247米,连接了巴黎的第15和第16区,并跨过天鹅岛(Île des Cygnes)。
Pont Bir-Hakeim 比尔哈克姆桥
比尔哈克姆原本是个利比亚的地名,将桥以此命名其实为纪念二战期间法国在利比亚战场上针对德国的胜利。
下层的雕饰的圆拱花岗岩长廊,配以天花板垂吊的古典灯饰,古朴中见优雅,有如宫殿一隅。桥上还有一座迷你的凯旋门,拾阶而下就到了天鹅岛的天鹅步道(Allée des Cygnes)。天鹅岛又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岛的尽头有一尊名为"法国复兴"的铁制雕像:骑士张开双臂,一手持剑,仿佛策马欲飞,气势逼人。

米拉波桥(Pont Mirabeau)
在巴黎西部的塞纳河上静静地坐落着米拉波桥,它的位置虽不及市中心那般车水马龙,但若论起诗情婉约,想必很难有第二座桥可与之比肩。米拉波桥今日的知名度,说来得还得感谢超现实主义先驱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于1913年创作的一首同名诗――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米拉波桥下流着塞纳河
和我们的爱
要不要抚今追昔呢
从来如此苦尽而后甘来
任黑夜来临钟声敲响
光阴流逝而我却留下

(截取自《米拉波桥》李清安译)

这座桥长165米,中央桥跨96米,由两端两个分别为34米的桥跨环绕着。它连接着左岸的15区和右岸16区的巴塞罗那广场。
桥墩尖端上装饰着4座由雕塑家让-安托万·英贾勒贝尔(Jean-Antoine Injalbert)创作的雕像,代表着:巴黎城、商业、航海和富饶,他也是毕尔哈肯桥雕像的创作者。

田晶